人居,是城市变迁最好的见证。嘉定新城建设发展近十五年来,住宅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好似一部浓缩的人居进化史。而人居需求的提升和居住环境的更迭,则是嘉定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变革之路上发生的最典型的变化。嘉定新城(马陆镇)居民朱惠忠,从岌岌可危的老宅搬进了动迁安置小区里的高楼,他以及和他有着相同经历的村民,不仅是嘉定城乡巨大变迁的见证者,也是改革开放中城市化进程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人物档案
朱惠忠,1941年10月出生,嘉定区嘉定新城(马陆镇)众芳村村民,曾就职于上海新沪玻璃厂,现已退休,居于嘉定新城(马陆镇)远香舫小区。
期盼提升居住幸福感
从造不造新城,到怎样把新城造好;从拆掉第一块旧砖到垒起第一幢新楼,再到如今林木扶苏、河湖相连,嘉定新城近十五年的发展与变化,“老土著”朱惠忠有着切实体会。
朱惠忠是众芳村村民,除了当兵那几年,几乎未离开过众芳村,住房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他们全家。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朱惠忠一家将原先岌岌可危的破旧房子翻成了2层楼的农家房,住房危机却并未解决。
“当时家里住了我和老婆、两个女儿,还有我的父母,虽然房子多盖了一层,但因为宅基地不大,去除客堂间、灶头间等,能住的房间也就一两个。”朱惠忠告诉记者。
“住得挤一些也就算了,最头疼的是下雨天。”在朱惠忠的记忆里,每逢下雨家里的锅碗瓢盆桶全得出动,经常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究其原因,还是房屋质量问题。由于当时主要材料都用于发展工业,加之计划经济时代,建筑材料远不能满足村民们的盖房需求。“瓦片是重要的屋面防水材料,旧时盖房子一般五千块瓦片只能用于一间房子,”朱惠忠说,但当时根本凑不够建材,只能用一万块瓦片薄薄铺设于三间屋子上,时间一长瓦片破损后屋子就容易漏雨。此外,村民们在盖房子时,还会用一些代用品替代建材,例如用杂树条、扁担片子代替椽子,用毛竹代替实木等。这样一来,房子虽勉强盖好,但还是存有安全隐患。朱惠忠和村民们听说嘉定有的地方在开展动迁工作,就特别羡慕和期盼,没想到愿望很快就变成了现实。
见证新城建设的速度
2003年10月,上海市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上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有产业依托、有一定人口规模的新城”,确定嘉定新城为郊区三大重点发展新城之一。经过各方研讨与努力,2006年9月,《嘉定新城主城区总体规划》获批。
嘉定新城规划占地面积220平方公里,分为主城区和安亭、南翔3个组团。其中,嘉定新城核心区17.23平方公里。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枢纽,嘉定新城按照经济发达、功能完善、宜居创业的要求,打造一个与市中心城区形成同城效应、产城融合、具有综合辐射能力的组合型、综合性现代化新城。
一座新城的诞生与崛起,意味着这片土地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位于郊环线与伊宁路之间、占地2.3平方公里的众芳村被划入嘉定新城中心区,村内近900户村民面临动拆迁。
“住了几十年的乡村田间,要搬到动迁安置房的高楼中,心情复杂,有不舍,但更多的还是盼望。”朱惠忠告诉记者,这次动迁,他拿到了3套公寓房。“一套自己住,另外两套给两个女儿,家里人都高兴。”众芳村村民的动迁安置房,是众芳村原址上建起的嘉定新城中心区动迁配套商品房的“远香舫”——这也是村民乐意搬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008年4月28日,“远香舫”开工。而从老宅搬出后的朱惠忠夫妇与村内90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一起,住进了政府安排的过渡房。在其中一处过渡房,朱惠忠实实在在体验了新城建设的速度。因为他从北窗望出去,不断发现“远香舫”在长高、变美,“一个月就建好一层,速度非常快。”
2010年10月28日,经过700多天的等待,众芳村的村民们终于拿到位于嘉定新城远香舫的新居。
拿到新房后,朱惠忠忍不住将小区里里外外逛了个遍。幢幢高楼错落有致,宽敞的楼群空间里栽种着各色植物,还有完善的建设设施和儿童乐园。甚至没等装修,他就迫不及待地搬进了“白板房”,戏称“早住早享受”。“很多人都在抢进度,希望能在新家过新年。”在朱惠忠一家的记忆中,那一年的春节,一户又一户村民搬进了新家,到处都是热闹的景象。
共享新城建设的成果
朱惠忠和众芳村的村民,俨然已成为享受新城优质生活的第一批居民。这也印证了新城建设的初衷:只有让当地居民和农民共享新城建设成果,才能让高规划高起点的新城,有着和谐共融的基础。
然而,“老土著”仍有顾虑:住了一辈子的自然村落,会不会一朝换新颜,留不下半点痕迹?让人欣喜的是,嘉定新城是念旧的。在原来的王家宅地块,保留了几间江南风格的老建筑,白墙黛瓦,让新城核心区延续了江南水乡的特质。洪德路也没有变成“新城一路”,原来东云、西云村民组所在地建起了东云楼、西云街商业项目,甚至连星罗棋布的小河浜也成了生态的一部分。“当初洪德路两边都是引进的企业,可以说洪德路见证了改革开放后众芳村的发展。”朱惠忠说,“留下有历史渊源的老路名,我们也有个念想。”
更让村民们感到惊喜的是,路名虽然保留,但新城的道路面貌已焕然一新,不仅平坦宽敞,种满绿植,还四通八达。“以前村里的泥路,别说开车,人都不太好走,”朱惠忠告诉记者,尤其是雨天,泥泞的小路上经常会出现“泥足深陷”的场景,有时甚至需要他人帮忙,才能将陷在泥里的腿拔出来。如今,除了阿克苏路、洪德路、伊宁路、白银路等主干道外,嘉定新城作为上海未来全新的引擎之区,还有嘉闵高架、沪嘉高速(S5)、沪翔高速(S6)、上海绕城高速(G1501)、沪宜公路(204国道)等路网纵横交错。同时,公交嘉定4路、9路、14路等公共交通,以及穿境而过的轨道交通11号线,让出行变得更为便捷自由。
过去,朱惠忠一家最怕去医院。“我女儿小时候发烧去医院,恨不得全家倾巢出动,老婆抱着孩子和我骑一辆自行车,父亲要带着各种日用品骑另一辆车。”不仅劳师动众,由于家附近只有位于老城区的中心医院,每次到医院都要骑车半个多小时。如今在嘉定新城中心区,不仅有瑞金医院北院这样的三甲医院坐镇,还有区妇幼保健院、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附近有医院,就像吃了定心丸!”
在朱惠忠看来,嘉定新城建设,不仅改善了居住条件,还颠覆了他们过往的生活方式。在嘉定新城核心区的规划用地分配表上,有着这样一段话:核心区共60%的土地用于环境、文化教育、配套设施建设。近年来,远香湖、紫气东来等景观设施相继建成,居住在新城的居民可漫步享受千米一湖、百米一林带来的惬意;交大附中嘉定分校、华二民办初中、德富路学校、中福会幼儿园等一批教育配套设施先后开办,优质的教学资源让新城充满了活力与朝气;区图书馆、区文化馆以及保利大剧院的不甘落后,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截至2017年底,嘉定新城累计完成功能性项目26项,总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累计投资36亿元。
在朱惠忠的家中,至今仍保留着计划经济时期购买的一台座钟和一台缝纫机。珍藏至今,不仅是因为当初购买的艰难,还因它们时时刻刻提醒着朱惠忠,如今生活的幸福得来不易。而朱惠忠的幸福,只是改革开放进程中,嘉定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泽惠于民的一个缩影。
嘉定新城建设大事记
2003年10月,上海市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上,确定嘉定新城为郊区三大重点发展新城之一。
2004年12月,《上海市嘉定区区域规划纲要》获批,首次明确嘉定新城为由嘉定新城主城区、安亭、南翔三个组团组成的组合型城市。
2005年7月,举行上海国际汽车城核心区——嘉定新城推介说明会,嘉定新城建设序幕拉开。12月,嘉定新城中心区第一个住宅建设项目“惠民家园”开建。
2006年9月,《嘉定新城主城区总体规划》获批,明确嘉定新城主城区规划面积约122平方公里。
2011年1月,远香舫一期首批动迁居民入住;6月,新城中心区第一个物联网环境监测点(嘉定新城规划展示馆)完成;12月,区妇幼保健院新院竣工。
2012年3月,嘉定区妇幼保健院开诊;9月,华二初中开学并投入使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嘉定分校落成并开学;11月,智慧城市智能公交示范线建成投入使用;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试运营。
2013年5月,嘉定新城上市企业总部园区规划落地;6月,嘉定博物馆、嘉定区图书馆、文化馆新馆三馆开馆;9月,双丁路幼儿园开园。
2014年9月,上海保利大剧院试运营并举行首场演出。
2015年7月,中国福利会嘉定新城幼儿园项目竣工;8月,嘉定体育馆(新馆)试运行;11月,中国福利会嘉定新城幼儿园开园。
2016年1月,嘉定新城首家社区邻里中心希望社区(双单路1499号)邻里中心启用;上海保利大剧院建设项目荣获2014-2015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5月,嘉定新城大融城开业。
2017年6月,嘉定新城总部园区F01A-1地块(国北科技)开工,为嘉定新城首个总部类开工项目。
2018年5月,上海西云楼文化商业休闲街启用。
上海市嘉定区村居工作协会 办公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塔城路702号(邮编:201800)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午8:30-11:30 下午13:30-17:30 电话:021-5953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