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交流的动因
根据中共十八大五中、六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区委加强美丽乡村的推进工作,在区民政局的支持下,协会组织会员单位(村)前往浙江仙居淡竹乡下叶村、白塔镇上横街村学习交流。
二、学习交流的情况
(一)基本情况
下叶村位于淡竹乡最北面,下辖石盟垟、下沈、西陈、娘娘殿、叶宅等5个自然村。全村共有483户,1503人。
上横街村位于仙居县白塔镇集镇区南侧,是一个具有500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全村共223户776人,耕地面积550亩。
近年来,两村以农村环境整治和“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切入口,积极开展农房改造和绿色村居建设,实现从破旧村———整洁村———美丽乡村的三级蜕变,借力绿色化发展改革试点契机,培育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与民宿经济,加速推进美丽乡村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摸索走出了一条从由环境整治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农旅融合产业富民的创新之路。
(二)主要特点
一是坚持整体规划改造,全员参与环境整治。以上横街村为例,该村坚持规划引领,遵重乡村原有机理,先后与浙江理工大学、中央美院任天设计团队与哈佛留学归国团队合作,围绕环境美、建筑美、人文美等三美目标,突出农耕文化,做好田园文章,进行整村改造提升。坚持全域景区化、全员参与化理念,党员干部模范带头,村民义务投工投劳,家家户户自觉参与,全民搞整治。共清除垃圾200多吨,拆除露天粪坑192口,猪牛舍36间,建成无害化公厕4座,生态养殖场1处,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1座,同时,根据因地制宜对村庄进行见缝插绿等美化改造,完成了小公园3座和一系列绿地建设,打造了 “三棵树”、 “猪栏工坊”、“五方亭”、“歇把起”、“乡里乡亲”等一批村内公共空间。
二是保护传统旧物,打造乡村小景。以下叶村为例,把“废物利用”作为村内小品小景打造的“亲水化”举措,动脑用心对每一件老物件重新解读、重新设计,让它们重新焕发容光。对一些老的石头房屋进行保护性修复,修旧如旧。并把旧房改造清理出来的犁、风车、石磨等传统用具,巧妙放置在特定区域,作为村庄的美化装饰。并用立面改造留下的废弃竹竿,大的裁截为一个个创意竹制花盆,用着村庄的垂直绿化;小的做成竹篱笆、竹围墙,用在小菜园、绿化小公园,以及用作家禽圈养的围栏。在整个村庄整治和美化过程中,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保持村庄“会呼吸”的本质。
三是加强教育宣传,传承慈孝美德。上横街村通过树名贤长廊、建文化礼堂、评慈孝家庭、立村规民约等措施,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崇孝尚德,保护乡村淳朴民风。
四是创新村庄经营模式,发展乡村旅游经济。过去,下叶村和上横街村是集体经济空白村,发展缺乏资金和专业人才,是扶贫村的代表,靠地里长出来的经济是远远不能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上横街村依托核心景区和美丽乡村建设,顺应全域旅游发展趋势,成立了村旅游开发公司,盘活土地和房屋,收储土地300多亩,完成了游客服务中心、神仙居田园生态绿道、百亩精品荷花种养基地、乡村公共自行车、太阳能路灯、智能Wifi等一批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吸引外部投资,村企合作开发乡村旅游。形成了“3+X”乡村旅游发展模式(3分别指旅行社,酒店和村集体,X指若干农户)。旅行社、酒店、村集体共同经营管理,带动一批农户共同致富,共建共享美丽乡村。
三、学习交流的收获
笔者通过浙江仙居下叶村、上横街村的学习交流,在建设美丽乡村的方面收获颇丰,具体有如下几点:
(一)多元共治,构筑良好农村生态环境
在下叶村、上横街村的走访中,两村向随行人员分享了从旧村落向宜居村落的转变过程,强调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农村环境整治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突击性与持久性相结合,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促进农村治理常态化制度化。我区以创全国文明城镇为突破口,大力度拆除农村的违章搭建,为提升我区的乡村生态环境创造了很好的契机。
一是慎重村庄改造工作,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防止“建了拆、拆了建”的重复浪费现象出现。规划要从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出发,根据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针对嘉定区“农业、农民、农村”三方面既融合又分离的大趋势,以“路平、桥安、水清、岸洁、宅净、村美”为目标,大力整治农村生态环境,规划出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农村社区。
二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坚持“以奖促治”、“以奖代补”原则,以解决区域性环境问题为目的,对区域空间相连的多个村庄、同类环境问题或相同环境敏感目标实施同步、集中整治,在仙居县开展“五水共治”的过程中,下叶村、上横街村的水质问题得到了改善,在下叶村的环境整改中,淡竹乡通过“五村五项目”擂台赛的形式,所辖的五个村落的环境获得了整体的改观。这都是可以借鉴和学习的。
三是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全员参与环境治理。一方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引导村民积极的参与农村环境治理中。在引导村居参与农村环境治理中,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让村民树立保护环境的公德意识,增强村民环境管理的社会责任感,将环保意识转化为每个村民个人自觉的生活理念和生产规范,积极探索村民组织化参与,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有力地推动政府把权益真正赋予农民,把农民真实意见反馈给政府,为农村环境事业建言献策,发挥环境监督作用,强化环境道德的功效。
四是生活垃圾源头入手,垃圾分类科学管理。在此,上横街就做的很好,为切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全村按10:1(10户1个集中投放点)的比例,设立了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22个,户户门口都配发了两个稍小的垃圾分类桶,22名垃圾分类指导员负责指导包干区村民开展垃圾分类。全村配备的2名卫生保洁员,在每天早上5:00—8:00,准时上门收取村民家中垃圾,清倒集中投放点垃圾,并通过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将垃圾变废为宝,彻底改变农村环境。当然,仙居的这两个村落主要是以自然村的形式,居民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受到现代工业化的冲击,还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多的白色污染不可降解的垃圾,故而实施垃圾分类中便于操作,但其垃圾分类的工作方法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要动员村民全员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要充分考虑到村民对垃圾分类的学习程度,尽可能简化垃圾分类的步奏和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
(二)礼教传家,保护传承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是客观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形态,是传播制度、传统的知识体系,是传承乡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聚集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要求。“礼”是乡土社会中传统的秩序道德行为规范,礼是合适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膺于传统的习惯。嘉定作为“教化嘉定”,更应该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化民成俗,教民成人”,发挥礼教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一是多方位传统美德宣传,提高村民文化素质。通过道德讲堂、评选嘉定好人、建立文化书院等形式多方位进行礼教文化的宣传。让礼教重塑村民的心灵,内化为一种行为习惯。如仙居的慈孝文化,通过“慈孝讲堂”、开设慈孝专题培训、慈孝文化节、慈孝书法大赛、慈孝演讲比赛以及编写慈孝文化读本等形式,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培育了以“慈爱、孝敬、为善、有信”为核心的慈孝价值理念,有效的净化了仙居民风。
二是去芜存精保护乡土古物,提升乡村整体文化形象。从目前嘉定区乡村建设的发展现状来看,多数村在建设中通常将重点投放在基础设施建设,而弱化了乡土文化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所承载的物质与精神价值。上横街村很好的保留了部分典型的古建筑,例如设计者在保持原有建筑肌理的基础上,将一个土木结构的小院,保留了原有土灶和两侧木楼梯,设计了茶水间、聊天室,同时打通空间、增加采光,将其打造成了一个留有乡村记忆的公共活动空间,以及上文所提及的下叶村对传统乡村工具等物品的改制和保留,都很好的说明的说明了有选择性的保留创新乡土古物的重要性。通过修缮文化古村和培育特色文化村,使其成为“宜农、宜居、宜游、宜文”的美丽乡村,深入挖掘、修复,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从而达到提升乡村整体文化形象。
浙江仙居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地制宜改造本土村庄,重视乡土文化传承对我区的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区在城乡一体化中,应加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统筹协调,切忌千村一面,大力传承特色乡土文化,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
协会秘书处
2017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