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交流的动因
随着创新社会治理的深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的新要求,我区贯彻市委“1+6”文件已初见成效,为进一步促进我区农村基层治理的发展,在区民政局的支持下,协会组织会员单位(村)前往宁波余姚市泗门镇谢家路村学习交流。
二、学习交流的情况
谢家路村地处宁波卫星城泗门镇北面,紧靠杭州湾南岸,与329国道复线衔接,交通便捷。2001年,与老丘村、戚家路村、隆昌村合并。目前,全村有1641户、4734人,220名党员,56名村民代表,外来人口1241人。区域总面积5平方公里。村党委下设12个党支部,11个党员教育活动点。2015年实现社会经济总产值44.5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950万元。谢家路村先后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优秀小康村以及浙江省首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等14项国家级荣誉和100多个省市级先进。
历年来,谢家路村充分发扬“富而思进求发展,永不满足创新业”的谢家路精神,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依靠自身努力,实现全民共治,和谐发展的新型农村治理模式。具体做法为:
(一)网格化管理,明晰村务统筹脉络。
谢家路村以“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为村务管理要求,纵向分层,横向连片,形成清晰严密的网格化管理模式。
一是将“两委”成员定点到各个片区,增强自上而下的管控力。在10个村民小组上建立10个支部,按照本村实际情况,以160户为基准,划分成若干片区,“两委”成员包干片区,并发动党员力量,每名党员定点联系8-9户家庭。
二是推选168名中心户长,实现自下而上的村务维稳网络。2004年,谢家路村以建立家庭普法宣教点为契机,民主推选以168个中心户作为联系点,形成168个中心户长,将维稳组织网络延伸到家庭,中心户长在后续的服务中,承担起全村的民情信息员、矛盾调解员、治安协管员、政策宣传员、公共服务员等“五大员”的工作任务,及时调处所在组出现的矛盾纠纷,通过“小干部”们的真情、亲情及友情开导,使许多村民矛盾纠纷都被村民小组长、综治信息员及广大党员平息在萌芽状态,且纠纷发生率逐年下降。
(二)“小板凳”工作法,夯实村级治理基础。
谢家路村以“小板凳”为载体,入户走访,搜集民情,将入户走访的交谈工作发挥最大的效能,确保村民呼声及时听取,村民要求及时解决,村民误解及时解答,村里决议决策及时宣传,村民疑惑问题及时引导,夯实村级治理的基层。
一是走进家庭,面对面地“谈”。一方面,由村干部当好辅导员、联络员、协调员,“一对一”地向村民解读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提供种养殖技术等。另一方面,坚持日常走访制度,零距离地听村民对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征地拆迁、道路建设、治安维稳、文明创建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如:村民在“板凳会”上提出农田排水、土地流转、社会保障、环境噪音等具体问题50多条,村干部当场进行一对一解释说明,赢得了村民的认可和理解。
二是关注农村动态,心贴心地“解”。谢家路村以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出发点,以维护村民正当权益为落脚点。在“板凳会”上,商议出了村的四项民主制度、村民联系卡和《阳光月刊》等,这些制度、载体较好地维护了村民的权益。正因为干部与群众心贴心,消除了许多误解、隔阂。
三是注重农村实际,实打实地“做”。为确保“板凳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一方面谢家路村明确“板凳”家访任务,落实责任。另一方面严明“板凳”家访纪律,确保质量。同时,落实“板凳”家访制度,畅通信息。2014年开展的以“带着感情经常走,带着问题及时走”为主要内容的“双带双走”活动成效明显。据统计,这次民情走访1600多户家庭,共征集到群众各类意见建议116条。其中:村干部当场回复75条,还有41条提交了村集体讨论解决,为村级社会治理奠定了扎实基础。
(三)阳光村务法,深化村民自治。
为更好的发挥村民自治,谢家路村通过阳光村务法,将村民置于村务治理的中心位置,使之真正实现了当家做主。
一是阳光决策。凡谢家路村作出的每一项决策都以民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村里大事都由村民说了算成为了一种常态。每年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不少于10次,对村级重大事项或村民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必须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付诸实施。如集体资产租赁、土地出让和工程建设项目必须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并公开招投标。
二是阳光管理。在谢家路村,通过村民自治,广大村民成为了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依法自治的主导者、美好家园的建设者和社会管理的创造者。首先是通过完善制度入手,修订了一系列制度,用制度保证村民的主人翁地位。其次是从制度上明确村级组织的各项工作关系,规范村民和村干部的办事行为,使村务管理纳入了规范化的轨道。
三是阳光监督。谢家路村推行村务阳光监督,村务运作好坏、村干部个人业绩由村民说了算。村民评事主要采用现场监督、网络公开、民主测评三种方式。现场监督,即建立民主监督小组,邀请10名左右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全程监督村级重大决策事项实施情况,全面检查评估项目竣工质量。网络公开,即在数字电视平台开辟专栏,每月公开村级财务明细账和“三资”使用情况,让每位群众心里都有一个明白账。民主测评,即每季度一次,以组为单位,由联片干部召集全体党员、村民代表等集中召开评议会,评议村务运作情况,听取相关意见建议,并对村干部业绩进行民主测评,测评结果与村干部评优评先、考核定档、薪酬待遇等挂钩。把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还给村民,进一步调动了村民自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村干部办事公正,接受监督。
(四)教育大课堂,普升村民文化素质。
谢家路村牢牢抓住教育这一牛鼻子,按照“党员教育常态化,群众教育新颖化”的理念,全面提升党员、村民整体素质,主要是积极利用村党校、党教活动点、普法宣教点、微型党课、道德讲堂、远教课堂、网络课堂等优势,开展每年一次全体党员系列大培训,每月一次组织党员学习教育,每年一次开展村民教育18堂轮训课,连续坚持14年;每年一次组织党员代表、村民代表100多人到省社会主义学院集中3天封闭式培训,听取专家、教授的系统讲课。同时,还引导激励广大村民“有好心、讲好话、办好事、做好人、建好村”,涌现出了勇于创业,爱心回报家乡的好心人沈志祥;为村争光的好村民严仁铨;感恩回报第二故乡的全国优秀农民工王敏;见义勇为、勇追盗窃犯的好青年何志龙等一大批身边先进典型人物。
(五)四式服务法,提高村民幸福指数。
谢家路村通过全方位的服务法,一方面为村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促进了村民地缘意识的提高,有助于村民参与到村级治理中来。
一是一站式服务。建立村级综合便民服务中心,综合村级服务和基层站所职能,提供医保、社保、水电、家政、计生、外口、金融、税务等八类与群众日常生活相关的一站式服务。中心配备以大学生村官、社保协理员、文化宣传员为核心的专职工作队伍,岗位职责、服务承诺、业务流程等公示上墙,并编印涵盖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工作人员联系号码的小册子,发放到群众手中,方便群众日常咨询联系。除正常工作日外,每周二、周五实行“白+黑”工作制,为村民提供全天候服务。
二是亮牌式服务。推行党员家庭亮牌、党员经营户亮牌、党员个人亮身份。制作统一标牌,挂在党员的家庭门口,亮明党员家庭身份,促使党员在居住地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号召从事商业活动的党员在经营场所统一悬挂党员牌子,促使诚信经营。村党委对每位党员发放一张入党纪念日贺卡、一枚党徽、一本党章,要求时刻佩戴党徽,亮明党员身份,方便群众寻求党员帮助。
三是结对式服务。建立村级社会帮困互助会,推出“百户帮一户”、“支部结一户”、“骨干企业扶一户”、“共建单位助一户”、“班子成员联一户”等五项结对帮扶机制,及时帮助困难家庭。“百户帮一户”,即在困难家庭户周边选择一批条件相对较好的家庭,帮助照顾日常生活。“支部结一户”,即每个党支部与辖区内最困难的一户家庭结成对子,随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骨干企业扶一户”,即鼓励村内骨干企业积极开展公益事业,为有创业意向的农户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共建单位助一户”,即将村共建单位力量,直接作用于个体家庭,集中资源帮助走出困境。“班子成员联一户”,即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人联系一户困难家庭,努力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
四是温馨式服务。建立村级志愿服务团队,每逢重大节日,在群众活动场所免费提供理发、修鞋、裁剪、维修家电以及医疗、法律等方面咨询服务。建立 “爱心超市”,推行“读书送学礼800元、结婚送贺礼1800元、生病送慰礼500元、丧事送悼礼1001元”,并为村里60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每年免费提供两次健康体检,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三、学习交流收获
在谢家路村的学习交流中,结合我区村级治理的基本现状,针对如何深化村民自治,实现农村维稳和谐发展,收获颇丰。
(一)密切干群关系,拓宽民情民意表达平台。
随着城市化进程大跨步的发展,农村的血缘、地缘性的纽带的弱化,自治职能的弱化,村民与村委会关系的疏离,造成的问题颇多,密切干群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1、畅达民意沟通渠道。通过对谢家路村的学习交流,了解到所有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来源于对民情的反馈。古有采诗官,在全国各地采集民间歌谣,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政也,从而可以得出通达民情的重要性。那么如何通达村民的情况呢?一是着力发挥现有沟通渠道的作用。村委会是农民利益表达与沟通的最基层、最直接的沟通渠道,转变村委会职能,防止权利异化,使其切实成为村民利益的维护者,倾听群众的声音。二是不断开辟干群沟通的新渠道。要充分利用电话等现代化通讯手段,可以建立“民情热线”,由村干部轮流定期值班,倾听村民的利益诉求,解答村民的疑惑,解决村民的实际问题。建立恳谈制度,每月召开恳谈例会一次,特殊情况随时召开,由村干部主持,“村两委”成员和党员、村民代表参加,围绕村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难题进行恳谈,共同商议解决办法。还可通过开通民情邮箱、民情QQ、民情微信,创新信息发布形式,利用民情电子滚动屏和电视广播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了解民情民意,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
2、完善沟通制度。要以规定和制度的形式将干群沟通的内容、程序和原则、责任义务和实限确定下来,将干群沟通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其一完善沟通规则,把干群沟通的内容、程序和原则、责任义务和时限设定一个阀值,解决干部与群众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进行沟通,以及沟通反馈的时间、地点、方式和违规监督惩罚等问题,从而生成有序的沟通行为,确保互动沟通的有效性。二是要使话语权扁平化,扩大干部与村民沟通的范围。参与沟通的村民的身份不必过于要求,党员群众皆可,干群之间沟通的主题也不必是过于严肃的政治主题,需讨论些与村民切实利益相关的实实在在的内容。三是成立民意测评小组。由所在街镇,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监督隶属村干部沟通情况,对沟通中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矫正。
(二)提高村务公开水平,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
村务公开是村民取得知情权、监督权、决策权的基本前提之一,是实现村民民主政治的关键步骤。参与性、公开性和监督性是村务公开的三个重要特征,参与性是村务公开的本质要求,公开性是村务公开过程中村民当家做主行使民主权利的最佳表现形式,监督性是村务公开活动的目的。提高村务公开的透明度,是村民自治的客观要求,也是村民自治的内在需求。
1、健全完善各类制度。我区各村已有相应的村务公开管理制度,但制定时间比较久远,需要修订使之完善。需突出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地位、职能以及其与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委会的关系。明确规定不能以党员、村组长以上干部大会或者类似的大会来代行村民代表会议,从而通过保持村民(代表)会议法定权力的完整性和纯洁性,来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需加强刚性约束制度的建设。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为使村务公开过程中权利的行使受到有效制约,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的充分发挥。区镇两级应重视村务公开中违纪违法问题的处置。
2、完善村务公开的反馈体系。村务公开的反馈度是上文所提到的可充分反映出群众的参与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如何完善村务公开的反馈体系?其一通过村务监督委员会征求村民意见,召集村民代表,对村务公开的形式、内容、方法、程序等方面的满意程度打分,同时设立投诉箱,发放征求意见卡,收集群众对村务公开的意见和建议;其二对群众反映的种种意见,组织专人梳理、归纳,查摆需要解决的问题,尽快研究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按一定的程序形成决议,认真落实整改;其三,召开专门会议,向村民代表反馈整改结果,使村民反馈的问题有着落,对一时难解的问题也需要作出承诺,提出限时解决的具体措施。同时还需要建立档案台账制度,为村务公开提供原始记载,便于有疑问的村民随时可以查阅。
3、构建监督网络。村务公开的核心是“公开”,关键在真实,而监督检查是解决“真实”问题的核心所在,也是推进村务透明度的核心所在。其一上级政府的纪律监督、监察部门要加大对村务工作的监督监察,把督查的功夫下在群众对公开工作的反映以及问题的反馈上。其二要强化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管力度,要从提高村监委会成员的专业能力以及严格规范监督流程双方面入手,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的队伍建设。其三要发挥村民群众的直接监督作用,对村务公开的疑点、难点,可以直接向上级有关部门举报,对于实事求是、及时举报后能及时解决问题的举报者,给予奖励,对那些弄虚作假,干扰村民自治的举报者,给予处罚。
在谢家路村的学习交流过程中,我们对如何实现村级治理的和谐维稳有了很好的启示。虽然,我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大的成就,尤其是太平村的基层民主建设经验,更是全区、全市乃至全国的一个典。但就全区而言发展极不平衡,仍需进一步的完善、提高。谢家路村的经验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创新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村民自治,如何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提高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水平,依然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讨论的。
协会秘书处
2016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