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重要通知  重要通知:
首页 > 行业动态 > 专题报道

嘉定区村居协会赴浙江宁波考察学习报告

时间:2015-12-03 14:20:12     来源:     查看: 174

 

一、考察背景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在创新社会治理中不断加强基层建设的要求,市委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列为一号课题,区委区政府相继出台了“1+8+2”文件。在此契机之下,为加强我区居委会建设工作,在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协会组织会员单位(居)前往浙江宁波招宝山街道总浦桥社区考察学习。

二、考察情况

总浦桥社区成立于20015月,地处镇海城区中心,辖区总面积约0.32平方公里。社区东起南大街、大教场路,西至西长营弄,南至城河西路,北至后大街。下辖鼓西、中山、银杏三个居民区,有楼群103幢、3320户,常住人口8300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1500多人,约占社区总人口的18.1%。社区党总支下有七个楼群党支部和一个凝聚党支部,共有141名党员。辖区内共有企事业单位48家。社区目前有专职工作者15名。多年来,总浦桥社区以居民个性化“微民生”需求为导向,探索构筑精细化的“大服务”体系,形成了社区服务“四步二十法工作机制”,引导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全面打造了“孝道型”特色品牌社区,实现“合作、和美、和谐”三和社区建设目标。社区通过强宣传、挖能人,建组织,搭平台,搞活动的方式,引导广大的居民融入社区,积极参与到社区各类事务与活动中来,实现居民自治,具体举措为:

(一)以新媒体的宣传为手段,提升居民对社区的关注度。

总浦桥社区在已建立社区网站的基础上,开通“孝行总浦”官方微博与微信公共号。建立起1个“总浦桥社区主任”QQ群与6个小区群,同时在商圈上建立1个招宝广场微信群和1个西街服装QQ群,形成“1+6+N”信息互联模式。微博、微信及QQ群采取专人负责、团队协作的工作模式,不仅及时向居民传递社区最新动态信息,开展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引导,同时极大方便了居民、商家与社区的沟通交流,提高了社区工作者帮助居民处理困难、问题的及时性。

(二)以社会组织的培养与发展,引领居民广泛融入社区。

目前,总浦桥社区共培养1个民办非企业单位(总浦桥社区日间老年护理中心)、25个群众团队与9个居民工作室,类型涉及公益服务、慈善救助、文化体育等六大类,参与人数2000多人,其中85%为退休人员。

总浦桥社区日间老年护理中心,建成于200410月,为宁波市首家日间老年护理中心,主要为60周岁以上生活能自理的老人提供以饮食就餐、生活照料、康复护理以及文化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全方位、系列化的日托养老服务。中心总面积1321平方米,主要分四个功能区:就餐功能区、休息功能区、活动功能区及康复功能区(天健馆)。就餐功能区可一次容纳70多位老人,且提供的中、晚餐饭菜都是按老年人口味“量身定做”,清淡、饭软,每餐一荤两素一汤;休息功能区为老年人饭后休息的地方;活动功能区设有图书室、棋牌室等休闲娱乐设施;康复功能区包括工疗室、康复锻炼中心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200710月,中心在上级有关部门和共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筹资22万元,购买了送餐车,配备专用保温设施、送餐盒,推出“孝心车轮食堂”,向招宝山街道区域内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低偿的上门送餐服务,较好地满足了广大老年人单纯就餐的需求。目前,中心共为110多位老年人提供服务,分为三类:全日在中心活动(包括就餐)、单纯就餐、上门送餐。

(三)以社区服务为纽带,增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总浦桥社区立足居民需求,实施“微民生”服务工程,开展了居家养老项目、送餐上门项目、小区公共晒衣架项目、楼道转角椅项目、爱心门铃项目等等,在项目开展实施过程中,发挥社区商家、居民志愿者、社区工作者三者联动作用,根据个人的状况特长,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入编制、定岗位”。例:2012年开展的“老友助老”,组建年纪相对较轻的老年人以“就近、便利、自愿”的原则,以“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开展“老友助老”结对帮扶;2013开展的“吾爱公益一小时”志愿服务,每个月最后一个周五进社区提供便民志愿服务,调动了广大有一定技能和专长的居民、商家积极参与到社区公益服务中来;2015年,在进一步做好社区原有服务项目基础上,在各小区门岗处设置“小区帮帮屋”,提供多样化的家用工具,供居民免费借用;与红黄蓝早教中心、洋洋宝贝合作开展“育稚育心”—社区亲子教育服务项目,为社区70多位未上幼儿园的孩子提供社区早教服务;推行“阳光10号”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洗晒被子服务项目——由老友助老服务队及社区妇联“巾帼义工”服务队承接;与镇海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合作,以银杏小区7幢一楼有院子的老房子住户为试点,试行推广“阳台一平米菜园”项目。

(四)以自治小组建设为抓手,实现居民自己事自己做主。

社区内每幢楼均设有“一长三员”自治小组,一长即一个门楼组长,三员即宣传员、调解员、卫生员。每个小区设有小区自治站,由5-7人组成。这350多个骨干,在调解邻里纠纷、收集民情民意、反馈即使信息、组织邻里活动方面都发挥着带头作用。

1、创建特色楼道。小区自治站、楼道自治小组成员根据小区、楼群住户特点与爱好,开展特色楼道创建活动,形成画艺楼、绿色楼、书法楼、女红传承楼等特色楼20幢。

2、召开楼群会议。“一长三员”配合包片社工,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楼群会议,引导居民就社区工作、小区管理等开展讨论,表达自己的愿望,既充分激发社区成员主人翁意识,又能及时搜集民情民意,及时解决民忧民困,畅通社区“信息路”。

3、举办邻里活动。小区自治站、自治小组积极策划各类活动,促进邻里和睦、小区和谐。例:开展“楼群文明公约”大家议、学习小区文明公约知识竞赛、学唱文明公约歌、“我为文明行动点个赞”居民摄影比赛等。

(五)以民主协商议事制度的完善为根本,强化主人翁意识。

总浦桥社区一直规范实施以“请居民参与、听居民意见、请居民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民主协商议事制度。社区目前有离休干部31人,副处级以上退休干部37人,副处级以下退休干部432人。他们中很多人是社区工作的“智慧囊”,社区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社区监督管理方面、重大事项决策方面都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是社区在下一步工作中少走、不走弯路。与此同时,社区先后推出“楼道会议”、“敲门行动”等工作举措,改变传统的“社区会议室会议”形式,将更多的时间放到与居民面对面交流上来,推动了社区民主协商议事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三、考察的收获

在总浦桥社区的考察学习中,对如何更好的实现社区居民自治,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区实际情况,考察组收获颇丰。

(一)畅达社区信息渠道,增强居民社区家园意识。

在当今社会多种媒体的并存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的利用媒介,畅达社区信息渠道,是当下我们需要思考的。这并不意味着,每个社区都开通网站、微博、微信等虚拟网络媒体,就可以获得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不要将多元媒体这一信息的手段变为行政的花架子,或是社区工作的负担。需立足于所处社区的实际情况,居民的年龄层次、文化水平、生活习惯,选择合适的媒介,作为信息推广的渠道。例:在年龄层次偏大的、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老小区,可采用安装小广播、宣传栏公示、楼组长、区域负责人上门或定期开会的方式及时收集和反馈信息,畅通社区信息渠道,让居民了解身边发生的事情,也能及时反馈自身的需求和问题,获得一定的社区归属感,增强居民社区家园意识。在文化程度高、年龄层次较年轻的新小区,可采用网络媒介的方式推动信息渠道的畅通,手段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无论老旧还是新潮,归根结底是否行之有效。

(二)立足居民实际需求,强化社区服务功能。

1、挖掘需求。不同的社区居民具有异质性,从而产生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挖掘居民需求的时候,就需从社区的总体特征入手。是新社区,还是老社区,是村改社区,还是动迁社区,是原住民多,还是新上海人多等等方面,都是需要放在首位考虑的。虽然在社区整体划一、统筹管理的趋势下,品牌性服务会进行全局性推广、覆盖,但是尊重个性是不可以回避和忽略的。强化社区个性化服务,才能真正满足所在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大而空泛的服务只是社区的政绩工程,很难从实际层面,强化社区的服务功能。当然,挖掘需求的手段是多样的,可以参考社区工作者多年来经验,可以归纳社区居民在生活中反映出的普遍问题,也可以通过外界专业评估机构的专业性量化分析评估。从多方面获取有效信息,提炼出所在社区长期存在、迫切希望解决和改善的问题,这就是这个社区所反映出的需求。总浦桥社区日间老年护理中心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总浦桥社区老龄化程度高,达18.1%,已远远超过的老龄社区划分线(7%),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体系就成为总浦桥社区的满足需求、强化服务的重点方向。

2、整合资源。社区软实力的提升是需要建立在硬件完备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高效的整合社区现有资源,加强社区硬件设备的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功能,这是每个社区都要思考的。资源的来源渠道主要是这几大类:政府、社会、社区。如何将这几个角度上的有利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组装,就是我们需要动脑筋的地方。在参观总浦桥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的时候,考察组的成员对其都有一个直观感受:高大上、接地气。撇开上文所提到的日间老年护理中心的区域划分和功能性安排,单从中心的总面积1321平方米来看,几层小楼房,宽阔的院子,流动性的“孝心车轮食堂”,就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中心硬件设备的丰厚。中心大容量的空间范围,为中心的区域化功能化划分提供了可能,这就是充分的利用了社区本身的资源优势。同时,在日常运作中,采用政府出一点(政策性补贴)、社会捐一点(辖区内企业捐赠)、个人出一点(服务对象的就餐费)的方式,基本满足中心每年20万元左右运作经费。

3、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是指立足城乡社区,以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社区群众为目的,依托社区资源提供专业化、社会化、差异化服务,依法登记成立的社会组织。换而言之,社区社会组织即为利用社区资源达到促进社区治理,强化社区服务功能的社会组织。从理论的角度看,社区社会组织从属于社会组织,是社会组织在社区层面上一个美好结合的愿望。希望在社区层面上的社会组织,能够立足于社区本身,发现居民的需求,充分利用整合资源,服务于居民主体,调动社区群众的主动性,促进社区共治自治的过程。

社区社会组织的成立,是现阶段社区发展必然趋势,是创新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也是社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居民自治成熟的表现。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说,社会组织的产生,是弥补市场和政府调节的不足,是以第三部门的姿态出现,聚力于社会,并能高效能的服务于社会。同理,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中,充分挖掘社区需求,整合社区现有的有利资源,实现“1+1>2”的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回归服务于社区。总浦桥社区日间老年护理中心的巨大成功,就可以显然得到这样的认证。

(三)挖掘社区骨干力量,推动社区自治氛围形成。

社区的主体是居民,社区居委会是社区自治的组织者。居民当家做主,是社区自治是否成功的直接衡量标准。挖掘社区骨干力量,带动社区内不愿参与、被动参与社区生活的居民,以少带多,最终实行社区自治氛围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居委会、社区社工要发挥挖掘、鼓励、引导、推动的作用,挖掘骨干力量,鼓励并引导其形成特定的团队、组织,推动团队、组织的发展壮大,从而社区的特定的文化因素,生活模块更加明晰化。在社区领袖人物的参与下,形成一个个微型的“自治组织”,进一步整合多方资源,为社区所用,为社区所享。社区内的团队、社会组织的形成在一定的引导因素下,自发形成,外界强加的因素并不能促成其长效性发展,任何组织的繁荣必须植根于需求。

无规不成方圆,没有切合的制度管理,正确的方向性引导,就会产生负面的因素。制定适合本社区的居规民约,可以起到自律、他律的作用。有利于社区建设、居民自治的健康发展。成立社区监督委员会,吸收社区骨干力量,作为社区的第三方的存在,以中立的立场,完善社区监督管理机制,不仅是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社区事务的监督,也是将居民的要求意见通过公允的渠道向上反映的手段,推进社区自治氛围的形成。

总浦桥社区居委会的社区建设、居民自治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典型。尤其是社区社会组织(日间老年护理中心)的建立,极大地满足了服务对象的需求。据了解,目前本区共有167个社区居委会,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社区居委会的形态与总浦桥社区相似,且已达到老龄化社区的程度。如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如何实现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缓解政府在养老方面的压力,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总浦桥日间老年护理中心的建立,最初是来本市考察时得到的启发,但他们并没有拘于形式,照搬硬套,而是将“老年护理中心”植根于社区,结合自身社区实际情况,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经社团局登记注册),由第三方进行专业化管理。结合嘉定的实际,政府应大力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建立,特别是为老、为残等弱势群体服务类的公益性社区社会组织,完善,强化社区服务功能。

 

 

协会秘书处   

201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