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师撤校至今已有26年,期间门口招牌换过多个,时间都不长。近十余年来,这所占地百亩的院子虽仍挂着某个名头,但基本是空置状态。
2012年,导演林旭坚筹划要拍一部校园题材的片子,我想到闲着的安师校园,推荐给他,不久他就在那儿拍出了唯美的剧情短片《我的中学时代》。
《我的中学时代》截图画面
那以后安师校园曾经野草丛生,枯叶铺地,藤蔓掩墙,西部操场还一度被周边村民当作牧场,放过羊。前些年那片操场作了改造,布满爬山虎的原学生食堂有所修缮,北部盖起一栋新楼,校门移位,招牌换新。然而与此同时,这一新项目改造工程愈发显出遗忘了院内多半场所和建筑物,它们不仅依然维持原样,有的地方还干脆用铁丝篱笆围了起来。
原安师老平房教室(油画,李亮之作于1982年11月)
不久就听说那儿有了常驻物业,负责人还是原安师同事。这个消息得到证实后,想到要回那儿去聚会的原安师师生多起来了,她似乎一下子被认识到作为重逢叙旧之地无与伦比的价值。她也一直仍被称为安师,就是在她撤校改制后的几次更名中,安师俩字几乎也一直被嵌在新名称中,如上海市安师高级中学、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安师实验中学等。
正如校门移位换牌后,那座不再使用的老校门也仍然被留在原址,这些年,每一拨回去的人,当发现那堵留有当代书法名家费新我题写的校名痕迹的矮墙还在原地时,内心会不由得感受到此时此刻似乎特别需要得到的某种“体贴”。由此门入内,一切还都是老样子。
当代书法名家费新我题写的“上海市安亭师范学校”字迹的校门矮墙
对我来说,安师也是我小说中常见的题材之一。和许多写小说的人常会遇到的烦恼一样,我早期的小说也曾有过小说人物被对号入座的尴尬,这促使我更有意识地用好小说体裁的虚构性,努力把小说写得更像小说,同时作为一种策略,我在小说中多用第一人称。从此我的“校园小说”中的“自传”色彩,可能掩盖了现实生活中的其他“原型”,它们令读者产生对“我”的故事发生地的好奇心也成了题中应有之义。
多年来在我接待过的异地朋友中,不乏对嘉定一无所知却知道有个安师的,也常有来客不等我安排行程,即主动向我提要求:方便去你当过老师的那个学校看看吗?我不仅多次当过这样的向导,还曾不止一次拜托那位负责物业的前安师同事,为碰巧路过安亭的朋友提供顺道访问的便利。
也曾有一位相熟的电影导演,一次在上海和他相遇时,彼此聊着小说和电影,他对我说,有机会他很想去我小说中的校园看看,他脑中已有一些关于那所校园的“画面”。朋友应该没想到,好多年过去后,他多半已忘记脑中的“画面”,但他所称“小说中的校园”,依然保持着曾经的妆容,似乎还在等候远方的客人。
在过去二十多年间,不论是怎样的阴差阳错出现在她身上,她始终如置身时空之外的状态,似乎已将自己变为“传奇”。虽说眼前安师留下的这些老旧建筑,或被改造,或被拆除终究是可预见的结果,但安师在退幕多年后仍以这样的方式表现出的生命力,更可预见是长久的。
今年3月7日,曾于1980年代在安师共事过的十来位朋友,相聚嘉定丰德园,缘由是几年前原安师美术教师李亮之在我引荐下为丰德园创作了砖雕影壁的画稿。另一位原安师美术教师钱欣明也参与了画稿的设计。
《丰德园览胜》(钢笔线描,丰德园砖雕影壁画稿,李亮之作于2020年)
2021年初,我们三人曾在新落成的丰德园砖雕影壁前合影,那竟是我们从青年时代相识以来的首次合影。第一眼看到照片时,我觉得有点惨不忍睹,过两年再看它,却已觉得意味深长,这也再次证明照片独具的“历史价值”。
那天参加聚会的老同事中有位安师当年的副校长,王老师,年近八旬,说起安师往事,尤其显得如数家珍。在场的还有俞老师、冯老师、陈老师、顾老师、张老师、崔老师等。与各位老同事聊着近年来也常在我回眸中的安师轶事,我忽然发现,当下竟可能是安师自撤校后被看到和被说起最多的时候,然而,这些尚不能成为日后有价值的记忆。
比如刚听得有人说起在座的陈秋兴老师,曾是足球和田径两个项目的国家级裁判,“在嘉定尚无第二人”,但做档案的都知道,对历史记录而言,比任何对此事的讲述更值得期待的,是陈老师手里“独一无二”拥有的两本证书。
陈秋兴的两本国家级裁判员证书
我曾在《不只是在记忆里》一文中,兴致勃勃地揣测在已被铁丝篱笆围住多年的原安师教师宿舍楼那一间间空置的屋子里,可能还留有当年屋主未及带走或清理的一些有价值的个人物品:照片、证书、书信、备课笔记、论文手稿、各类原创文艺作品的原稿等。由此我还设想,如能将眼前这栋曾经的教师宿舍楼,在保留原貌基础上改建为安师校史及人物档案陈列馆,同时它又可作为一座在本地值得长久保存的历史文化标志性建筑,与一箭之遥的震川书院遗址相呼应,这才是对安师最有价值的纪念,是百岁安师生命延续的有效方式。至于旧址上的其他场所和建筑,本应尽早有一个适应时代社会变化所需的改造利用规划,不该一关了之。
原安师教师宿舍楼(摄于2021年9月)
2021年,在我发表了《不曾消逝的路》后,李亮之慷慨地将我文中的配图、他画于将近四十年前的安师的两幅水彩画,捐赠给了嘉定区档案馆。我在文中为两幅配图加注的说明是:“安师通往外青松公路的石板桥”“安师通往安亭老街的石板桥”。文章发表后,不少读者表达了对那两座石板桥的记忆和怀念。
安师通往外青松公路的石板桥(水彩画,李亮之作于1982年10月,已捐赠嘉定区档案馆)
我记不清是在捐赠前还是捐赠后,李亮之告诉我,后一幅画他画的应该是和安师校园一墙之隔的安亭兰塘村村口的石板桥。如今安师周边的村庄、田野、河流早已被新兴的街巷楼宇所取代,我如果不在此作这个说明,未来的历史记录恐怕就是那样了,虽然似乎微不足道。
安师通往安亭兰塘村的石板桥(水彩画,李亮之作于1982年10月,已捐赠嘉定区档案馆)
上海市嘉定区村居工作协会 办公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塔城路702号(邮编:201800)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午8:30-11:30 下午13:30-17:30 电话:021-5953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