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老百姓获取信息的渠道还比较单一,基本靠听有线广播。来到嘉定工业区娄塘社区的三楼,录音带、老式播音话筒……这些具有年代感的老物件,都在向我们讲述一段关于广播电台的特殊“记忆”。
“这里原本是娄塘乡广播站,1985年搬迁到这里,后来随着有线电视的兴起才慢慢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2003年才正式停运。”曾在此工作的严建琴回忆。
据了解,1958年9月底人民公社成立后,创办了有线广播站,定名为娄塘人民公社广播站。初办时,只有1台控制台、25瓦扩音机和40瓦扩音机,以及1台500瓦扩大机、录音机。1983年10月,经县广播站拨款与乡财政拨款,新建广播站用房。落成后,经市有关部门测试,新建广播站设备符合上海市广播电视局规定的有关广播室的标准,于1985年7月12日启用。
“那时的节目通常是录播,制作严谨,这些磁带就是当时使用的。”严建琴打开柜子,里面依旧存放着当时留下的磁带,上面清楚标记节目名称。“节目每天早上6点开始,晚上8点半结束,主要是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和嘉定县广播电台播送的天气预告及嘉定县生活节目。”严建琴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台的文艺节目也逐渐丰富起来,在每天早晚7点半,会播出娄塘乡生活、学科学用科学、讲卫生和少年儿童等节目。在箱子里,小嘉找到一本当时广播站站长姚其的工作笔记本,上面清楚地记录着节目播放安排和注意事项。
当时村里面,大部分人家都有广播,简单一点广播的只有一个喇叭,好一点有单独的箱子,类似于现在的小音箱。黎明村村民徐昆荣说,想听广播的时候,只要把广播线和地线连接就可以播放,条件好一点的村民家中安装了开关,节目来了打开开关就行。
严建琴说介绍,为了让节目更丰富,工作人员平时也会收集一些热门歌曲和杂志通过广播分享:“在那个年代,广播电台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是无法比拟的,大家经常在街边热聊近期的节目,哼着节目的曲调或者热门歌曲。”
周炳项也曾在娄塘广播站工作,他回忆,以前每个大队都有通讯组,通讯员则通过邮政寄信的方式将自己队里发生的事情寄到广播站:“那时候的通讯没有那么发达,一般要一两天之后才能收到这些线索,我们按照新闻的时效性进行播报。如果时效性差了,就把内容改编成快板、上海说唱或者普通说书的形式进行广播。”
周炳项说,那个时候广播站里24小时都离不开人,大家按值班表轮班。有一次遇上台风,又正值农忙,为了防止老百姓的收成“打水漂”,半夜2点,周炳项开始广播预警,提醒大家抢收粮食。“那时候,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广播,广播除了是日常的消遣娱乐之外,还是大家生活中最重要的获取信息的途径。”周炳项说。
上海市嘉定区村居工作协会 办公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塔城路702号(邮编:201800)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午8:30-11:30 下午13:30-17:30 电话:021-5953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