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重要通知  重要通知:
首页 > 行业动态 > 信息公告

共创“无疫城区” | 服务“80”“90”后居民,这些“00”后“不含糊”(图文)

时间:2022-05-29 14:30:59     来源:     查看: 90

从本轮疫情防控静态管理开始,部分封控在家的大学生第一时间到社区报到,把疫情防控一线当成自己的“社会实践基地”,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除了做好日常的志愿服务工作外,还重点关心、关注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为他们奉献爱和温暖。

有智慧也讲担当

 “你明天有空来做志愿者吗?”“有空的。我准时到!”早在3月31日晚,居住在嘉定镇街道三皇桥小区的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学生万春怡接到居委工作人员的来电,邀请她一起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半个月前就曾经报过名的万春怡没有半点犹豫,爽快地答应了。

正文图片

一开始,万春怡的志愿者工作,主要是在小区开展核酸检测时,穿着“大白”或者“小蓝”,负责引导居民和维护现场秩序,由于需要不停提醒大家佩戴好口罩,并严格按照2米距离有序前行,每次志愿活动结束后,万春怡都感觉喉咙有些胀痛,但依旧每次随叫随到,毫不推诿。后来,随着对小区居民熟悉程度的加深,她又接到了生活物资统计和分发的任务。

“志愿者团队平均年龄偏高,很多方便统计的手机小程序大家不太会使用。”万春怡发现,刚开始统计物资数量时,各楼组的负责人很多都是用纸笔写下来,然后拍照发至志愿者群中,时常会发生漏登错登和补登等情况,导致统计工作进展缓慢,效率偏低。于是,万春怡就想到了共享文档的方式,主动承担起统计的工作,指导其他志愿者们如何使用,还能随时修改,每次统计完成后直接生成一个表格发给居委会,各种物资需求和居民信息一目了然、清晰直观。“年轻人除了激情,还有智慧,帮助大家提高了效率。”居委会这样评价刚刚满20岁的万春怡。

在志愿者工作中,除了“智慧”还有“担当”。很多家庭都遇到了生活物资紧缺的情况,万春怡注意到:年轻人定闹钟抢菜、从各种渠道团购生活物资的时候,高龄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这个特殊群体,能“自救”的方式并不多。有一次,当她得知自己楼下一名老爷爷向居委会求助,家中没有食物了,便第一时间敲开了对方的门,为他送去了一些蔬菜。正在她准备返回时,另一位好心的邻居也送来了一些食物。看到眼前的一幕,年轻的万春怡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是人间温暖和真情。

学说上海话是“敲门砖”

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的程雨苗从4月初开始,就以大学生党员的身份来到自己居住的李园一村居委会报到。她深知社区老年居民较多,并且大多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吃药,想着自己的沟通能力还不错,就选择报名登记成为一名代配药志愿者,负责上门登记居民的配药需求。

由于之前在学校学习时,有丰富的入户调查经验,她认识到“上海话”对于在老小区做上门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自己从小也不怎么会说上海话,长大后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一直都没有锻炼上海话的机会,这次在社区做防疫志愿者,就成了“天然的社会实践场”。

正文图片

“侬好,阿拉是社区志愿者”“身体哪能,需要配啥药”每次敲开居民家门之前,程雨苗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复习一遍,然后才开口问对方的需求。每说一句上海话,就觉得脸上发烫,不知道说得对不对,老年居民能不能听得懂。从刚开始尝试着说,被志愿者同伴笑称有些“洋泾浜”,到后来上海话中夹杂着普通话,再到几乎能连续说上好几句,程雨苗胆子慢慢变得大了起来,对于做好这份志愿者工作,心里也更有底气了。“居民一听到说上海话的志愿者来了,瞬间拉近了距离,登记的流程也快了许多。”

做志愿者虽然辛苦,但程雨苗明白,不能辜负父母的支持,更不能辜负“大白”这个可爱的称呼。在登记居民配药信息的过程中,有些居民难免会抓住机会向志愿者们攀谈几句,有时候甚至是满肚子的抱怨,倾诉他们在封控期间的困难,这时候程雨苗就像孩子一般,仔细聆听。“经常需要安抚居民的情绪,回答他们很多问题。”虽然过程非常劳累,但听到大多数居民表达的感谢之情之后,就会觉得辛苦没有白费。

有一次,与一位已经退休的阿姨搭档做志愿者时,对方问她疫情期间单位发不发工资时,这让程雨苗有些哭笑不得,这才告诉对方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志愿者,还没有工作。随即,这位阿姨为她竖起了大拇指,并鼓励她好好努力,将来为社会做更大贡献。“疫情让我走出校园,更加接近真实的社会,看到很多志愿者和热心人坚持为居民提供帮助,这是一个随处都能看到光和热的社会,也让我的青春充满无限可能。”虽然疫情还没有结束,程雨苗说自己已经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