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元宵】
春节刚过,今天又要“闹元宵”了。这一个“闹”字,把元宵节的快乐节日氛围刻画得淋漓尽致。快来康康嘉定人怎么“闹元宵”。
伴随着“咚咚锵、咚咚锵”的击鼓声,嘉定娄塘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正在舞龙打鼓过元宵。只见两条“小龙”展示着扭、仰、跪、摇等多种姿势,时而翻飞舞动,时而盘曲小憩,十分精彩。
在校园的走道上,挂着一盏盏由孩子和家长一起DIY的灯笼,有精致的牛年灯笼、有废纸盒制作的莲花灯笼、有折纸的大红灯笼,更有特别的船灯笼……
“和老早相比,现在孩子们能体验到的传统节日氛围越来越少。举办这样的活动,就是想让孩子们找回传统节日的‘仪式感’,给他们留下深刻的文化记忆。”谈及开展此次活动的初衷,幼儿园副园长郭亚萍解释道。
在牛年春节的尾巴,同样想体验一回满满仪式感的,还有江桥黄家花园幼儿园的孩子们。日前,幼儿园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闹元宵”活动——萌娃们唐装汉服齐上阵,女娃们精心打扮,梳了各种发式;男娃们身着长袍帅气亮相……
在阳光的映衬下,孩子们身上的汉服唐装更显鲜艳漂亮,一时间服装又成了主要话题。“看我这件衣服的宽袖子,像不像古代人啊,我看电视里的古人就是这么穿的!”“我这件也很酷!是我跟爸爸一起在商场选的,红色唐装加上褐色夹袄。”……大班的陈羿名和宋思邈小朋友对各自的服装评头论足。
园长倪莉凤表示,鼓励孩子身着传统服装,可以让他们深切感受传统节日氛围,从而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使他们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
元宵节自然少不了赏花灯,在电子灯笼盛行的今天,来自安亭镇的手工爱好者们体验了一场特殊的手作。
“将两片蓝印花布贴在灯壳内圈,在木板的卡扣边缘涂上环保白胶,使木板牢牢相扣……”在工作人员的讲解和帮助下,大家按照步骤做起了灯笼。只见来自东华大学的张朱雨晴,将两片粘有蓝印花布的圆箍框架合上,一个雅致的药斑布灯笼就出炉了,“第一次尝试动手做灯笼,特别有成就感,做出来的灯笼比外面买的好看多了!。”
相比市面上传统的机制绸布灯笼,这些结合了非遗特色的灯笼,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特意挑选了印有杏花雨五福的药斑布,来制作这款药斑布元宵灯笼,希望大家在制作灯笼的同时,能更好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亭药斑布推广人胡苏芬笑着说。
不仅是年轻人,元宵佳节,嘉定的老人们也是喜气洋洋。这几天,徐行社区的20余户困难家庭、空巢老人收到了志愿者送上门的汤圆。
“谢谢你们!给我送汤圆、煮汤圆,还陪我吃汤圆。你们别忙了,快一起吃。”徐行社区的独居老人顾秀芳,招呼着社区志愿者坐下。志愿者戴秋兰、沈玉环带着社区准备的汤圆,来陪顾阿婆过节。
志愿者戴秋兰在煮汤圆的时候,沈玉环帮阿婆收拾起房间,他们的到来,让原本冷清的屋子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元宵节除了要吃汤圆,在嘉定农村,还有吃“贺年羮”的习俗。但是,说起“贺年羮”的口味,却是家家户户各有不同。
今天中午,徐行镇伏虎村村民卢凤珠和老伴正忙着准备食材,青菜、咸肉、面条、馄饨必不可少。为了讨个好口彩,卢凤珠还加了饽荠、圆子和黄豆。
食材准备就绪后,卢凤珠在土灶头上火生,水烧开后放入食材,烧煮20分钟后即可起锅食用。卢凤珠说,“贺年羮”又称“一锅炖”,以前日子比较清苦,正月十五大家把过年吃剩的饭菜放锅里煮来吃。
“贺年羮”的故事要追溯到明嘉靖年间,当时宰相顾鼎臣给他的师父“嘉定四先生”之一的唐时升拜年,唐时升当时没有美味佳肴招待他,只能把一些冷菜冷饭和小圆子混在一起煮,取名为“贺年羮”。没想到吃惯了山珍海味的宰相觉得非常美味。于是“贺年羹”的做法在坊间流传开了,成了嘉定人过元宵节必吃的年菜。
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口袋也鼓了,做“贺年羮”的食材越来越丰富,但各家祈求团聚、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没变。
上海市嘉定区村居工作协会 办公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塔城路702号(邮编:201800)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午8:30-11:30 下午13:30-17:30 电话:021-5953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