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秋天,安亭镇一次性投入36万元(以后随着合作农场规模的扩大,又追加投入近90万元),办起了上海郊区第一个合作农场。合作农场拥有拖拉机、收割机、开沟机、植保机等各种农机具,除割稻外,主要农活全部或大部实行了机械化,农民除了农忙时节苦一点,平时并不吃力。参加合作农场的农民大多是种粮骨干,对土地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合作农场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挂上了钩,农业技术人员长驻在这里,给农民们种地提供技术支持。农户们对搞好合作农场非常有信心,充满着期待,农场外的农户也踊跃提出想加入到合作农场中来。
口述:陈龙法
1963年1月参军,1983年3月以副营职干部转业到地方,任嘉定县安亭公社党委组织委员,1983年至1987年任嘉定县安亭公社党委书记。1987年至1990年,安亭镇安亭乡撤二建一后,任新安亭镇党委书记。1990年至1993年任嘉定县副县长,1993年至1998年任嘉定区副区长,1998年至2002年任嘉定区政协副主席。
【故事】
1987年的春天,有一天我下乡去,沿途不断地看到一块块长得稀稀拉拉的麦田。怎么回事?怎么把田种成这个样子?村干部汇报说,“这是那些夫妻都在乡镇企业工作的人家的责任田。他们不种不想,种好不想,能不抛荒已经蛮好了。虽然农户们都要完成固定的上交粮食的任务量,但实际上,农民们种地的积极性并不高。”
听完村干部的话,我的心骤然抽紧了。乡镇工业的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实现了农村劳力的大量转移,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新的矛盾:那就是,当农业不再是农民收入中的主要来源时,种责任田成了他们的包袱。这使我感到:农业发展的路不能再这样走下去。
而如何改变现状成为一个迫切且尖锐的问题,摆到了我们安亭镇党委、政府的面前。我们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就坐下来,进行认真讨论、研究,最后班子成员统一了思想,决定把那些被农民视为包袱的责任田集中起来,逐步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如何搞适度规模经营?当时有几种模式可供选择。一是发展粮食专业户。这样做,土地容易集中,但发展机械化比较难,特别是不够稳定,如果几年后他不种了,谁来接这个班呢?二是在乡镇企业内办农业车间,这样做农业能够稳定,但这种稳定,靠的是乡镇企业的利润转移,农业本身仍然没有多少活力。反复权衡以后,我提出了一个想法,就是办一个拥有一定规模、集体和农户双层经营的合作农场。我的主意一提出,大家都觉得好。我们算过一笔账,尽管农业效益比较低,但一个农民种15-20亩地,正常年景收入不会低于乡镇企业的职工。而只要集体经济增加投入,农业机械跟上,种好这些地是完全可能的。
镇领导班子的思想统一后,我们说干就干。合作农场建成后,土地很快集中起来了,但提出想在合作农场里干活的人并不多,当时农民们都把眼睛盯着乡镇企业,认为在那儿上班才是好的出路,对合作农场并不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出台了优惠条件:参加合作农场的农户在耕作一段时间后将有机会调动到乡镇企业里。优惠条件调动了农户们的积极性,报名的人多了起来,农场第一批吸引了46个农民。人是来了,但看得出他们仍心存疑虑:农场办得好吗?很快,他们发现这疑虑是多余的。合作农场由于获得镇里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1990年,在农场承包土地的农民已增到125人。他们中,除一人身体不好,农场正考虑让其他农民转包她的土地外,还没有一个退出的。相反,要求到农场承包土地的人却越来越多。那年秋天,我们农场规模扩大,计划在一个队招3个农民,但报名的却有11个。
在安亭镇合作农场创办初期,它就打破了村队地域界限,集中了塘庄、林家两个村的1000亩土地。1989年秋后,合作农场更是扩大到了塘庄、林家、新泾、前进四个村,规模已达2807亩。两年多来,我们的合作农场坚持对土地实行适度规模经营,考虑到农活的用工量、农场所能提供的服务以及家庭成员帮工等因素,每个农民承包土地一般在20亩左右。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采取场、户双层经营,户为基础的形式。即农场作为土地的发包者,在农民完成规定的粮食上交任务后,负责支付劳动报酬和生产费用,对超产和减产实行全奖全赔;农民从农场得到他们所需要的种子、肥料、植保、农机、排灌和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这种模式,既避免了原来集体经营时的大锅饭,又克服了家庭联产承包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某些弊端,调动了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合作农场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后,农场推广播稻、压板麦、秸秆还田、地膜育秧、化学除草等一系列省工高产的新农艺,产量一下子上去了。1988年,合作农场粮食亩产757公斤,比全镇亩均高出不少。
和土地产出率相比,劳动生产率和粮食商品率的提高更加明显。这两年,农业机械在农场大显身手,农民人均产粮一直保持在1.7万公斤以上。这里一个农民种田,足以养活40多人。商品率达到80%以上。
粮食生产的突破,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在合作农场承包土地的农民,人均年收入比乡镇企业的职工平均高出两倍多。
可以说,双层经营给农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给农民带来了种田也可以致富的希望。
合作农场的试验给上海农业生产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模式,上海郊区的350多万亩粮田,如果能都像安亭镇合作农场一样每亩增产50公斤的话,上海粮食总产突破25亿公斤是大有希望的。安亭镇合作农场试验取得成功后,我们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对合作农场这一新模式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们的思考既立足安亭合作农场这一微观,又着眼于整个上海郊区农业生产这一宏观。
思考之一,创办这样一个合作农场虽然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经济比较发达,有一批热爱农业,有艰苦奋斗精神又精于组织管理的干部,但具备这些条件的,上海郊区何止安亭一地?这种模式能不能推广到其他区县,适用于其他地区?我们认为是可以的。
思考之二,以人们比较关心的热点话题农业投入来说,我们安亭镇那两年对农场总投资达125万元,这笔投入不能算小,但在市郊中等发达地区恐怕也不是做不到的。也就是说,搞合作农场,农业生产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应该是发展方向。
思考之三,我们安亭镇合作农场农机动力的拥有量,平均每亩只有0.5匹,还没有达到上海郊区的平均水平,我们当时所采用的不少新农艺,上海郊区也早已在面上推广,但为什么我们这里的效益却要明显好呢?我感到,这里的关键是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有机结合,即发挥了双层经营的优势。退一步说,即使大规模创办合作农场目前还不具备条件,发展和完善集体和农户的双层经营,肯定也会大有作为——很可能走出一条既不同于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又不同于一家一户小而全的农业发展道路。
我们安亭合作农场以其昂扬的生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参观、来考察,我记得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同志、农业部及市有关方面负责同志都到我们的合作农场考察过。1989年秋天,我们又办起经营土地2036亩的第二合作农场,全镇86%的责任田已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到1990年,这两个农场可完成全镇的粮食定购任务。而在嘉定县,以及市郊其他地方,采用双层经营模式创办农场或推行其他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现在也越来越多。
现在,松江区探索创办粮食生产家庭农场,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和社会认可,松江的“家庭农场”模式正在市郊推广,我非常赞同。我认为松江的“家庭农场”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我们当时安亭合作农场的“翻版”,中心还是调整生产关系,搞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业生产,帮助农民致富,只不过在具体的操作上,方法稍有不同而已。听说市农委针对本市总结推广松江发展家庭农场力度亟待加大的要求,紧紧抓住农村土地流转这一重要环节,积极推进本市家庭农场的发展,作为曾经的探索者,我心里真的感到非常欣慰。
【意义】
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发展注入活力
在安亭镇合作农场创办初期,它就打破了村队地域界限,集中了塘庄、林家两个村的1000亩土地。在加入到农场之前,农户的种地水平参差不齐,用的化肥、技术等也不相同,因而种出的粮食产量、质量也不一样。而加入到农场之后,由农场统一分发种子、肥料等,统一灌溉、统一经营管理。这种模式,既避免了原来集体经营时的大锅饭,又克服了家庭联产承包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某些弊端,调动了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作为上海郊区的第一个合作农场,安亭镇合作农场一度改变了当地农民们种地的状态,提高了农户种地的积极性,粮食产量也有了比较大的增幅。安亭镇合作农场以其先行于其他区县的实践经验,显示了适度规模经营与农业服务体系结合之后的巨大活力。
来源:《东方城乡报》
上海市嘉定区村居工作协会 办公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塔城路702号(邮编:201800)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午8:30-11:30 下午13:30-17:30 电话:021-59533285